肖復興:有的人不應該忘記 第一代劍客文國剛
作者:作者 責任編輯:laiyinghong [2008-08-13 10:47:24] 出處:PConline原創
體育是一項吃青春飯的運動,奧運會的比賽,更是容易追逐青春光鮮的影子,而毫不留情地將一些人隨時過境遷而遺忘。
對于欒菊杰,是一個特殊。11日,欒菊杰在奧運會上亮相,引起人們的關注,有的報紙甚至潑灑整幅版面,刊載她的照片和報道,懷舊的情感分外濃郁。人們沒有忘記,就是她,在30年前的1978年,在西班牙的馬德里,帶傷贏得世界青年擊劍錦標賽的亞軍,又是她在洛杉磯奧運會摘取了女子花劍的金牌。
昨天,她出場兩次,一次贏,一次輸。其實,人們的心里并怎么關心她的勝負,都已經50歲的年齡了,對陣花樣年華一臉英氣逼人的年輕劍手,能贏到哪兒去?幾乎所有人都覺得,她的出場就是不同凡響的勝利。雖然止步于16強,人們照樣給予她熱烈的掌聲。與其說人們是在看她的比賽,不如說是在看一段回放的時光,那時光雕刻著一代人逝去的青春記憶和情感。
我們應該記住她。但有的人也不應該忘記,比如欒菊杰當初的教練。現在,幾乎沒有人提及他,年輕一代對他更是陌生得猶如恍然隔世。但是,坦率地講,沒有他,就沒有欒菊杰,或者說欒菊杰只能是南京家住莫愁湖畔的一個普通的女孩,而不會有當年的聲名鵲起,和今天人們對她的深情記憶。
他叫文國剛。1975年,37歲的文國剛和17歲的欒菊杰同時來到江蘇省擊劍隊。有意思的是,欒菊杰是正式調進,文國剛卻因家庭出身問題只是“借用”。那個時代,檔案袋里一張家庭出身的紙,足可以壓死人。1977年初,文國剛開始正式接手訓練欒菊杰。是他改變了欒菊杰的握劍方法,解決了欒菊杰重心不穩、劍鋒下塌和爆發力不足、方向不準的致命弱點。1978年,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青年擊劍錦標賽中,欒菊杰揚眉劍出鞘,文國剛還只是個沒有正式戶口的借調來的人。但欒菊杰知道感恩,回國的第一句話是:“文指導,你教我的幾套戰術全用上了,全用上了!”
文國剛,這位我國第一代劍客,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第一個男子花劍的全國冠軍,命運多蹇,多年為中國擊劍事業奔波,多年只是編外的臨時工,他培養出來的欒菊杰出國比賽了,他卻止步于送行的機場。在中外體育史上,恐怕再也沒有比這更荒唐的事情了。了解這一點,才能了解中國體育發展到今天曾經何等的艱難;也才能理解文國剛這一代體育人的可貴。在最需要他們才華的時候,他們無私的奉獻出自己才華,還要承受那個時代對他們的一切不公正的待遇,他們是在戴著枷鎖跳舞啊。而在體育產業化,優秀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可以掙錢的時候,他們卻已經迅速蒼老,成為昨日黃花,成為一幀幀老照片,只有在人們需要的時候,才會想起翻開塵埋網封的相冊。
文國剛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就調到北京,擔任國家擊劍隊的總教練,現在國家體育總局的副局長肖天是當時擊劍隊的領隊。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,是文國剛事業最輝煌的時期。如今,人們還記住欒菊杰,就不應該忘記欒菊杰的師傅。50歲的欒菊杰的奧運夢終于夢想成真,她更不該忘記近日70歲的文國剛,不知道此次歸國她見到沒有見到文國剛。讀過不少關于她的報道,沒怎么見提到文國剛的名字。也許,她說過了,年輕一代已經不熟悉了,便把他忽略掉了。也許,比賽結束了,她有時間了,會帶著一家人看望一下她的師傅。
當年,同在五環旗下,他們曾經擁有共同的夢。如今,同在北京城,心近路就不會遠——這后一句話,是當年文國剛對我說的(肖復興)。——來源于論壇